从断流到复苏 沙海腹地重漾碧波
“塔里木河呀,故乡的河……”这首《塔里木河》传唱多年的经典歌曲,承载着新疆各族人民对母亲河的深情。站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条中国最长的内陆河,从断流消亡到重焕生机的变迁,正是新疆生态治理的壮美史诗。
我国最长内陆河——塔里木河,穿越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条全长2486公里的沙漠之河奔涌向前,滋养沿线绿洲。
我国最长内陆河——塔里木河,穿越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而在新疆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塔里木河流域,这条全长2486公里的沙漠之河奔涌向前,滋养沿线绿洲。为更好对塔里木河流域实施水资源管理,1991年成立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30多年来,几代水利人把自己的青春、热血洒在了这份事业上。作为塔二代的木塔里甫·托和提就是其中之一。
夏日里生机勃勃的塔里木河两岸。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水政水资源处干部木塔里甫·托和提指着一张照片告诉记者:“这就是我的父亲托呼提·依玛尔。他是1991年塔管局成立之后就过来的。我是1993年上的大学,上大学期间,每次回来,爸爸就会跟我说很多关于塔河的故事,所以我也选择了塔管局,从1999年开始就干这工作了。”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水政水资源处干部木塔里甫·托和提向记者介绍文化馆照片。
20世纪70年代以来,塔里木河下游数百公里开始断流,塔河两岸的胡杨林锐减一半以上,两岸绿洲濒临崩溃。为改善下游的生态环境,新疆先后26次输水近102亿立方米。
回想塔河第一次输水的经历,至今木塔里甫·托和提都很难忘:“没有像样的交通工具,汽车也到不了河边。那里的自然环境很恶劣,经常刮着沙尘暴。但是为了下游河道的恢复,大家一直往前冲,日复一日干着同样的测量工作。最后测量工作顺利完成了,水也就送到了台特玛湖。”
随着台特玛湖水域面积的不断扩大,湿地植被焕发生机。
台特玛湖是塔里木河的尾闾湖,位于巴州若羌县境内,因沙漠化加剧曾一度干涸,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湖区植被大面积衰败死亡,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自从塔里木河组织实向下游生态输水以来,水头19次到达尾闾台特玛湖,结束了下游河道连续干涸近30年的历史。
若羌县铁干里克镇英苏村村民麦麦提·亚森说:“塔河下游的胡杨林面积越来越大了,台特玛湖的水草也越来越茂盛了。现在不少牧民在台特玛湖附近放牧,还有游客过来玩。”
随着特玛湖水域面积的不断扩大,湿地植被焕发生机。一到这里,一股清新、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给人以享受、惬意的感觉。
随着特玛湖水域面积的不断扩大,湿地植被焕发生机。
乌鲁木齐游客聂坤鹏说:“一到台特玛湖附近,空气也湿润了,天也蓝了,苇草长得十分茂盛,有时候还能看到水鸟飞来飞去,感觉非常美好。”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干流水利管理中心水量调度与灾害防御科副科长张小清:“地下水位抬升了近10米,地下水矿化度也得到了改善。目前,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和改善的面积达2285平方公里,新增植被面积是362平方公里,沙化面积减少700平方公里,物种由原来的17种增加到现在46种。”
(巴音郭楞融媒体中心记者 岳军 申凯龙 若羌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曹玥 苏波 阿迪力)